当前位置:首页 >> 毒品知识 >> 冰毒和它的前世今生
冰毒和它的前世今生
2018/1/24 9:18:34   来源:绿色之光   

 

甲基苯丙胺是在麻黄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俗称“大力丸”。因苯丙胺的英文译音为安非他明,故又称为甲基安非他明。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冰毒精神依赖性极强,是目前我国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

 

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曾是用途极广的合法药品


 

  冰毒的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又叫去氧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吸贩毒者也称之为“冰”。

 


 

  1919年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以麻黄碱为前体合成了甲基苯丙胺。麻黄碱是我国传统中药——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鼻黏膜血管、兴奋中枢等作用,常见的新康泰克、泰诺、白加黑等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这种成分。

 

  在美国,甲基苯丙胺在早期主要以鼻吸剂的形式用于治疗感冒的常见症状——鼻黏膜充血。但在治疗鼻黏膜充血的过程中,甲基苯丙胺的其他作用如中枢兴奋、食欲抑制等当时所谓的“副作用”逐渐被发现。恰恰是这些“副作用”扩大了甲基苯丙胺的使用范围。

 

  比如,甲基苯丙胺的中枢兴奋作用被用于提高嗜睡或疲惫状态下人的觉醒度,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它的食欲抑制作用被用于减肥。甲基苯丙胺的其他适应症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偏头痛、遗尿、痛经、疝气、小儿多动症、帕金森病等。那时,甲基苯丙胺被认为是安全和有效的,且没有成瘾性。

 



     到了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军队曾设置工厂,大量生产制造以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成分的“觉醒剂”(在日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苯丙胺类兴奋剂统称觉醒剂)作为军需品分发给士兵服用。


  日本法西斯认为武士道精神需要这类兴奋剂辅助。士兵服用觉醒剂后可以不用休息在数天内连续作战。据资料记载,二战末期,向美国军舰发出自杀式袭击的日本“神风特别攻击队”飞行员就服用了觉醒剂。

 

  德国的希特勒也曾用这种兴奋剂来维持纳粹军队不可战胜和雅利安人种族优越论的神话,甚至在美国军队中,苯丙胺类兴奋剂也作为提神剂和抗疲劳剂广泛使用。但总体而言,当时在普通大众中,甲基苯丙胺用得并不多,所以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成瘾性和神经毒性。

 


从被滥用到被严格管制


 

     二战后,日本战败的悲观情绪在全民中蔓延,日本国民迫切希望寻求精神刺激,因此日本医药公司和军队中库存的觉醒剂开始涌入市场并迅速流行。与此同时,美国等欧美国家也出现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倾向。据资料记载,1945年-1952年,日本吸食过觉醒剂的人高达200万,这可以说苯丙胺类兴奋剂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滥用。

 



 

  1951年日本政府把觉醒剂的制造、贩卖、持有和使用定为犯罪,从此觉醒剂在日本消停了近20年。同时,美国为控制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滥用也想了很多对策并先后制定两部相关法案遏制其进一步发展蔓延。

 

  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出台了《毒品预防和控制综合法》。这部法律不仅限制了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处方使用,而且将其列入管制药品目录。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苯丙胺类兴奋剂处方用量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降低了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合法生产,它们流入黑市的量也大为减少。

 


良药却成世纪毒患


  

        20世纪70年代,日本爆发了该国的第二次毒品滥用高峰。彼时全球范围内更流行的毒品是海洛因,冰毒并未被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的吸毒者所认识。

 

  由于日本政府的严厉打击,日本制毒集团将冰毒的生产与制造转移到了海外,制成后再走私回日本。与此同时,甲基苯丙胺有了更大众化、更流行的称谓:冰毒。中国成为这场冰毒制造技术转移的最大受害国。

 

  不难发现,当年科学家合成甲基苯丙胺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为人类解除痛苦的良药,但不幸的是,后来甲基苯丙胺却被一些用心险恶的人所利用,由此酿成了这场最大的毒品灾难。

>> 返回
在线调查
专家答疑更多
北京矫治戒毒  中国禁毒展览馆  626传媒 
国家禁毒示范教育基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影视中心
支持单位:强制治疗管理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 义务法律顾问:北京市华伦律师事务所 刘子华律师
©2014 626tv.com - 京ICP备130333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74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