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者/社工 >> 吸毒与拯救——社会化戒毒医疗机构调查之医者父母心
吸毒与拯救——社会化戒毒医疗机构调查之医者父母心
2018/2/10 10:53:11   来源:康达戒毒   

 康达君(微信公众号:kdjiedu)讲述过系列《吸毒者的呐喊》,那在社会化戒毒医疗机构中享有零差评超高口碑、合成毒品戒断治疗操守率达76%的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的医护人员又是怎么医治吸毒者的?是怎样让他们最终远离毒品的?


 

 

 

康达自愿戒毒中心治疗科的主任医师刘夫良说,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了解吸毒者的躯体和精神的病态状况外,最主要的是要细微观察,真正以医者父母心的医德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自己并非是完完全全的废物,只要戒掉毒瘾,恢复身体和精神面貌,完全可以重新回到熟悉的正常生活,享受生活。

 

刘主任一连举了好几个戒毒成功的朋友,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治疗前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他是被爷爷送来的,大白天也躺在床上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住院治疗期间护士不厌其烦给他喂食,从没有表露出厌烦和鄙视的态度。刘医师也经常在他床前“唠叨”,说他的身体状况,说外面的变化,说他家里的情况,有时也用一些言语刺激他。

 

比如说,“你爷爷都快80岁了,为了让你戒毒,每天还要出去挣钱,你至今一句话也不说,他老人家担心活不到你治愈的那一天。你还有没有一点良心!”那一次,细心的刘医师发现青年悄悄流下了一滴眼泪,明白这孩子有救了,告诉医护人员对他要更加耐心细致。


 

 

 

后来,这小伙子终于哇哇哭了,慢慢说话了,直至一年后基本恢复正常,他重新获得新生。出院时,爷爷老泪纵横,对康达医护人员千恩万谢。

 

这只是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无数典型案例中的一个,也是医者父母心最好的诠释,化为口碑深入吸毒者和家人亲友心中。

 

刘医师说,康达的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家戒毒中心走过了十分艰难的历程,曾经也盲目套用僵化的人文关怀概念,比如允许病人有手机,病房有电话,可以上网,有各种日用电器,中心的相对自由进出,亲友的探望基本不受控制,目的是想体现以院为家,强调尊重每个就诊吸毒者的自尊。


 

 

 

结果事与愿违,手机、电话、网络成了购买毒品的热线,电器成了情绪发泄时的“凶器”,以亲友名义探访的人中藏有毒贩……

 

对此,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院长宁华女士说,最终,戒毒中心作出了调整,病友不准用手机,只保留几部病房外的公用电话,电话有专人负责,每次通话的对象只能是在戒毒中心登记核准的亲属,探访看望的也只能是这些人,其他人一律不接触;所有的窗户进行加固;热水壶电热炉等电器全部集中管理。


 

 

 

这个规定看似变化很大,医护人员最初担心病友会很反感不配合医治,经过医护人员的解释,摆事实、讲道理,获得了病友和亲属的一致理解。

 

断绝了毒品的源头和安全隐患,对症下药加上良好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等治疗方法,康达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回访,康达医护人员发现,有高达60%以上的合成毒品戒毒者没有复吸,重新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圈子。

>> 返回
在线调查
专家答疑更多
北京矫治戒毒  中国禁毒展览馆  626传媒 
国家禁毒示范教育基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影视中心
支持单位:强制治疗管理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 义务法律顾问:北京市华伦律师事务所 刘子华律师
©2014 626tv.com - 京ICP备130333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74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