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者/社工 >> 社工说 | 社工助力,涅槃重生——以禁毒社工介入因吸食冰毒后引发家庭暴力辅导为例
社工说 | 社工助力,涅槃重生——以禁毒社工介入因吸食冰毒后引发家庭暴力辅导为例
2017/8/8 11:21:32   来源:一线希望   

一、基本案情

陈某,男,19岁,因有暴力倾向,且有砍伤他人及语言攻击家人的前科,送往戒毒所因情况不符合而作罢,经戒毒所管教的介绍其家人寻求社工的帮助,并由戒毒所社工转介给负责社工。

陈某高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因和朋友在酒吧玩耍而染上毒品,吸食冰毒有10次,并且已出现很大的精神问题,时常精神恍惚、烦躁不安、胸口痛、喋喋不休、记忆力下降、失眠、幻想等,2015年初因为喝醉酒出现恍惚拿刀砍了别人,赔偿了4万多元,才从老家来到了深圳父母身边。由于身体原因而没有去工作,时常白天睡觉,晚上九点以后出门和朋友去酒吧喝酒,次日凌晨才会回来,有时父母不给钱就会砸东西、打父母。

经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有在服用精神治疗药物,但吃完药便会去喝酒,精神问题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其存在非理性信念,认为自己吸食冰毒没有上瘾,但目前出现的精神问题又不知是什么病,且认为喝酒可以使自己开心,不喝酒躺在家里就会很烦躁,对其他的活动没有兴趣。父母原本打算把他送去戒毒所,但由于其患有焦虑症且毒品试剂监测为阴性而不能接收,通过朋友求助于社工。

二、案例分析和服务目标

(一)案例分析:

1.认知问题:服务对象在不喝酒的情况下表现都比较正常,对于自己的病症搞不清楚是什么问题,和姐姐很少沟通,爸妈总是埋怨他,对家人的不理解、不相信、不关心而感到无奈。2.行为问题:为了躲避“烦躁”,服务对象白天基本上都是躲在房间里睡觉的,极少出去玩,除非有朋友或亲戚过来;每天晚上会出去和朋友喝酒,直到次日清晨5、6点钟才回家睡觉,有时会半夜跑回家敲打父母房间的门窗要钱,但从来不会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踪,更不会说和谁在一起;经常会辱骂父母,砸坏家里的东西,甚至让家人去死;喝醉酒了会和别人起冲突,甚至拿刀砍人。3.情绪问题:服务对象容易情绪烦躁,会向家里人要钱去、砸东西,对家属喊叫和辱骂等现象。

(二)服务目标

1.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因为焦虑、幻想,容易烦躁,无法获得快乐,一直认为只有酒精可以麻痹自己而带来快乐,并认为没有人理解和关心他,没有得到家属很好的照顾,且和父母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因此服务对象需要获得家人的理解和关心,同时希望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相信和帮助自己。2.家属:希望工作员可以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并劝导服务对象减少晚上外出喝酒的次数,即便外出时要告知家人自己的去向,不要半夜回家砸门窗向父母要钱,按照医生的嘱咐接受药物治疗,帮助服务对象做出改变,以避免再次发生伤人事件。

三、服务计划

根据该案例的情况,社工决定采取动机晤谈和优势视角作为介入理论对陈某进行辅导,并制定具体服务目标:缓解服务对象焦虑、烦躁、幻想等不良情绪,修正其不合理的想法,并肯定他在获得自我乐趣过程中的策略,不断强化他的这种渴望被理解、被信任的动机;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引导和促使其戒断酒瘾,按照医生嘱咐接受药物治疗;引导家属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服务对象沟通,改善服务对象与家属的关系。具体服务策略是:多倾听、多关心,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固的专业信任关系;保持服务中立,不批判、多接纳,帮助家属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使服务对象重塑对获取尊重的认知;整合相关资源,运用家属、亲友等同辈支持等多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重塑认知,修正行为;引导服务对象戒除酒瘾,依照医生的嘱咐接受药物治疗。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及时走访,建立初步关系

在接到转介电话后,工作员第一时间便于陈某家属取得了联系,并约定探访时间与陈某进行接触。在于陈某沟通的过程中,工作员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陈某和母亲亲自出门迎接工作员的到来,进入家中就坐后,工作员留意了下房间里的环境,陈某和家人租住的房子为两室一厅,其二姐和妈妈住一间,他和爸爸住一间,家里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在他的房间里摆放了一台台式电脑,是平时用来上网消磨时间用的。在这时陈某的爸爸也回了家,在他爸爸倾诉家人的担心和陈某的行为时(案主的妈妈由于只会白话,和工作员有语言上的障碍,没有过多的交流),工作员没有直接去反驳或否定,相反,工作员对于家属描述的内容表示很是吃惊,同时劝导家属要理解儿子目前的状况,并从家庭的防护方面为其进行分析,明确需做好的安全措施,以防止陈某再次出现恶性过激行为。同时,工作员对陈某进行不定期探访,做好情绪疏导及实暴预防工作。

此外,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陈某对自己的行为也表示很惭愧,给家人带来了不安去的压力,但同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很担忧,吃了将近一年的药物也没有感受精神问题,依然是时常失眠,容易浮躁,感觉生活没有乐趣,需要借助外界的事物或力量来解救自己。对于去年的醉酒砍人事件,给陈某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冲击,自述当时砍伤人后自己并不清醒,被公安人员带走时还没有感到怕,只是在进入派出所后才感到了一丝恐惧,觉得自己是闯了大祸了。被拘留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周围的一点声音都会激起自己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尽量躲在角落里,直到家人赔偿了别人钱被放出来后才稍微平息了下心情。也许和先前吸食过多的冰毒有关,陈某坦言很多时候会感觉周围有很多眼睛在望着他,出现异样的幻觉,有时会心跳加速而出现眩晕,呆在家时常常听到的不是家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埋怨,心里就会很烦躁,喝酒只是自己宣泄情趣和寻求快乐的一种方式,而言于此时,工作员通过用同理、倾听和自我披露,让其找到安全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协助他放松身体,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摆脱其导致的行为和情绪困扰;及时赋能,肯定陈某在处理自己“遭遇”和情绪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消除非理性信念,重新建构其自信心。陈某再次表示工作员是愿意理解和帮助他的人,并希望工作员可以帮助他做通家属的工作,能够可以向以前一样关心他,让他安心的治愈身体疾病。工作员表示会进一步了解和评估他及家属的情况,尽力辅导他解决困扰,这不仅为工作员与陈某的初步关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本案的成功结案开了一个好头。

(二)深入沟通,制订服务方案

为了更全面的评估陈某的情况,帮助其建立支持网络,缓解他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以激发其改变的动机。第二次去陈某的家中探访,工作员特意邀请了督导陪同访谈。在这次家访中,工作员不仅明确了自己接下来要开展的服务方向,从访谈中也发现了新的问题,陈某本人多次和父母出现正面冲突,尤其是与爸爸的冲突最大,甚至互相让对方去死。陈某觉得爸爸不够关心他,平时很少和他沟通,也不让他出去玩,总是问东问西的,认为他出去就会砍伤别人,成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腻在一起。爸爸则觉得儿子不够体谅父母的用心,没有社会担当,总是一味地寻求自我的乐趣,一点都不在乎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父母不给钱不是恶语对待,就是打砸家里的东西,甚至半夜跑回家要钱扰的四邻不得安宁,更对自己的过去行为不加思悔,终有一天会再次发生恶性暴力事件,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儿子会自己改变。此时,陈某的妈妈也给社工看了她身上的伤疤,说自己此前住院动手术(主要由陈某爸爸代为翻译),儿子在外面打工回去(从家到医院只有15分钟路程)看都不看她一眼,出院回家了还说住院没什么好看的,让做妈妈的着实感到寒心,有时为了要钱出去玩,如果不给会动手打妈妈。鉴于陈某及其家属的情绪状态有较大波动,工作员及时给予了调停,让双方暂时先冷静下来。

家暴的危害性在于暴力的不可控性。陈某不仅对自己家人施暴,也对外人施暴。主要是平日里家人的关心不够,且过多的指责,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致使陈某反叛心理日趋加大,不愿过多的面对家人或任由唠叨,久而久之就成了阻碍陈某做出改变的主因。再则,家属“宽容”助长家暴,陈某虽有过激行为,但毕竟是家里的唯一男孩,父母多多少少对他又有些溺爱,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变坏,直到去年的砍伤人的事件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于陈某的沟通中,工作员发现陈某其实是有改变的动机的,他并没有对自己的暴力行为予以否认,反而会有所自责,但淡化了饮酒后的潜在施暴行为的危害性。基于上述评估,在陈某家属的强烈要求下,工作员与陈某做了深入的沟通和分析,在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动力后,陈某也向工作员表露了自己的期望,他需要家属的配合,需要给予理解和接纳他的想法,家属的过多担忧未必就是好的,只有从教育方式或者沟通方式上做出改变,才能激发陈某自身的潜能,从而为工作员的个案辅导确立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用心服务,案主作出改变

但良好的状况还未持续一周,陈某的爸爸就打来电话,说“儿子又去喝酒了,而且还住进了医院”。于是,工作员与与陈某作了第三次面谈,主要目的是再次通过动机晤谈强化陈某改变的动机,并告诉他家人之所以有其情况的出现是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有很大联系的,并不是他一个人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出现了问题。

陈某的爸爸反映,这段时间其有在别的地方住一两天,依然是经常喝酒到凌晨,爸爸觉得他很懒惰,之前上班做几天就不想干了,时常会在言语上或行为上与父母发生冲突,漠视父母对他的关心。而陈某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是很好,喝酒到半夜回家找父母拿钱影响周围邻居,应早点回家休息,有事情出去和父母提前告知。社工运用动机晤谈带领陈某分析喝酒的利弊,强化其改变的动机,并明确父母在家庭关系维系中的责任,希望他能有节制的饮酒,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之分,尝试着去给自己制定计划,一点点要求自己作出改变,并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经过交谈后,工作员了解到陈某的改变动机还不够强烈,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想”的程度,到“改”仍需要他作出艰难的决定,所以才有了爸爸在电话中对工作员的倾诉。此外在整个面谈的过程中,陈某的妈妈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述,更多的是父亲的埋怨,一来是因为和工作员语言沟通上有障碍,二来是由于其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整个家庭关系中还是有蛮多矛盾的,是需要工作员做更深入的工作去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期间案主有离开一段时间,从家人和其自己的表述中得知是出去吃早餐,父母觉得有客人在这样出去不太礼貌,和其有语言上的短暂冲突,工作员需进一步跟进。离开前,工作员与陈某约定了下次面谈的时间和任务,其表示会按照共同制定的服务计划去执行,好好思考下自己将要走的路,家属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做好监督与配合。

五、服务效果

截止到2016年2月初,服务对象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和家人发生冲突了,家庭关系得到了缓和,也会主动和家人汇报自己外出的去向。陈某也从最初的浮躁、焦虑变得沉稳、冷静,并且恢复了自信和改变自我的决心。同时,家属对于工作员的处理方式和引导表示认可,也意识到作为长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处置,并告知工作员会带儿子回老家过春节。陈某感谢工作员为此所做的努力,并表示过完春节回来会积极参与义工活动,希望争取利用这段时间成功改变自己,做一个有为于社会的人。服务对象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工作员协助陈某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服务目标,并促使其明显改善,顺利结案。

六、专业反思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和人权问题,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禁毒社会工作依托其专业性和“平等、接纳、真诚、尊重”的服务理念,介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庭暴力辅导,为有效干预家庭暴力事件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促进了“新精神活性物质”迫害下的家暴防御构建新模式。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工作员始终坚信服务对象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通过激发他的潜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社工时刻给予陈某积极的正向关怀,以满足他对理解、尊重和认可等情感的需求,缓和家庭成员间的紧张情绪,成为其作出改变的强有力支撑,才能达成这么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成员中一个人出了问题,不是他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本案里陈某和家人双方面对现实的问题都是有点不知所措。不仅是陈某,他的父母此前一直使用埋怨、不信任对待他,也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态度。工作员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这个案例中充当了有效沟通的媒介,做好家庭全员的心理辅导,让其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双方认真沟通,找到合理处置的出路,在问题解决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返回
在线调查
专家答疑更多
北京矫治戒毒  中国禁毒展览馆  626传媒 
国家禁毒示范教育基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影视中心
支持单位:强制治疗管理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 义务法律顾问:北京市华伦律师事务所 刘子华律师
©2014 626tv.com - 京ICP备130333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74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