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者/社工 >> 社工说 | 走在禁毒路上
社工说 | 走在禁毒路上
2017/8/18 1:11:20   来源:一线希望   

清末的鸦片战争把旧中国推向了深渊,虎门硝烟的故事时刻在国人的记忆中浮现,不难而想毒品的危害有多么大。有人谈“毒”色变,总以为进入这个圈里的人都是坏人,不仅自己吸毒易患隐疾,还会危害家庭及社会,而从事这类帮教转化的社会工作者更是危机四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也许是肚子里的墨水太少,想为此写点东西的时候总是敲打不出几个字。但,每每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抑或为这个群体争取到一点资源时,又像打了鸡血似的异常兴奋,出于对服务对象的尊重,怀揣对这份职业的崇高使命感,让我得以在禁毒这个领域里洗礼四年有余。

曾记得,九年前因筹措一个有关医务服务的志愿项目而与所效力的机构结缘,也正是由于这份不易的机遇让我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有幸接触到“药物滥用者”这个特别的群体。我是带着心而来的,所以很多时候给自己的定位居高,当我闲暇之余总不忘在内心反问下自己:我为这个群体做了什么?我又得到了什么?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最初时的工作并不顺利,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加上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有限,只能靠自己不断的去摸索,在实践中去成长。七月的深圳,挤在公交里就像蒸笼里的包子,每天和同伴们顶着炙热的阳光行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一趟下来汗如雨下,制定计划、走访社区、排查戒毒人员、反思工作问题等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走过很多冤枉路,也碰过闭门羹,甚至连身份都被别人所质疑,但正是遇到了这些“瓶颈”,才让我在反思和变通中得以收获,与戒毒者成为共同应对毒魔的好朋友。也正如同事吉言,我们是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第一筒炮灰,从撰写第一份走访报告到开启第一个个案工作,从接触第一个戒毒人员到“无缝接轨”服务项目的设定,从第一个小组活动开展到社区禁毒宣传深化,不仅让我和我的队友们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模式,更坚定了今后为戒毒康复群体不断谋求福祉的信念。

谈到“回归社会”这个话题,再次让我陷入沉思,因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除了戒断毒瘾,遇到的很多遏待解决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以我们现有可利用的资源是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的。稍有不慎,还可能会给服务对象带来负面情绪。但这些问题尚不足以使我们畏惧,同时也是香港和深圳的社工想做或尝试去做的一个方向,除了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去整合各方可利用的资源,强化服务对象行为督促和戒毒成果的巩固,还要加强禁毒预防性宣传和意识教育的深化,倡导并为政府改善药物滥用群体的福利政策提供有利依据。

谈到吸毒人员,我不得不说的是,虽然近年来关于此类群体的负面报道很多,但成功戒除毒瘾融入社会的人员也不在少数。正是由于他们曾有吸毒史,远离了原来的交际圈子,想开始新的生活时却不被社会所接纳,处处受制而置于社会的边缘,无法找到生存的自信,往往这也成为导致他们再次复吸的最大诱因。虽然我和同伴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人性远比想象的要来的复杂、深刻,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而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里都莫名的有一种被抽打的感觉,不断地反问自己到底哪里的工作环节还有疏漏而没尽责。其实,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挫败和不放弃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复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心瘾”的戒断需要一定的过程,包括戒毒人员自身约束和外界的行为督促等。但其它很多关系他们切身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往往是我们的介入机制还不够完善,以及受当下政策的影响。比如,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动态管控的问题解除上,依照社区戒毒(康复)协议和相关规定自觉去履行责任,而有关部门推来推去不予开展尿检工作和行为督促,在就业问题上也难有企业接纳,只是社工进行建档和定期走访,试问:拿什么为服务对象解除管控和安置就业?

弹指一挥间四年即逝,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汗水,更是收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这条路虽然很艰难,我能做的也很有限,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对工作新的尝试,促使相关力量形成合力。也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禁毒社工是没有警服的民间禁毒队伍,因为艰难而坚持,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戒毒者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回归社会大家庭……

>> 返回
在线调查
专家答疑更多
北京矫治戒毒  中国禁毒展览馆  626传媒 
国家禁毒示范教育基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影视中心
支持单位:强制治疗管理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 义务法律顾问:北京市华伦律师事务所 刘子华律师
©2014 626tv.com - 京ICP备130333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74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