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答疑 >> 为什么新增吸毒人员青少年占大多数?家长还不重视吗?
为什么新增吸毒人员青少年占大多数?家长还不重视吗?
2017/12/27 17:23:58   来源:北京高新成瘾自戒   

    《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18岁以下吸毒人员1.8万名,吸毒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家长对孩子进行反毒品教育迫在眉睫。

 

家长本身应该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一个社会,毒品泛滥成灾的情况得不到遏制,扰乱社会治安,长此以往,整个国民精神素质将受到严重影响。一个家庭,有一人染上毒瘾,则这个家庭便注定了家破人亡的命运。家长要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要从小对孩子开展反毒品的预防教育,给孩子介绍这方面的书刊,带领孩子观看有关禁毒的电影电视节目和图片展览,让孩子从小认清毒品的危害性。

 

       调查表明,有许多青少年吸第一口毒品都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想试一试”,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发展,对青春期孩子的预防毒品教育要加强,但同时,教育方式、方法要适当,谨防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那就让我们看几个真实的案例吧

 

案例1:陈桥死亡事件

 

        广西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吸食毒品而死亡。沿着这名学生死亡的线索,调查了校园里孩子们面临的“白色”诱惑。

 

        死亡的学生名叫陈桥(化名),14岁,在桂林市灌阳县民族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事发当天中午,陈桥从学校回到家中,当时他坐在客厅沙发上,陈桥的母亲在厨房里忙乎着午饭,陈桥妈妈回忆:“突然听到噗通的一声,孩子从沙发上面掉在了地上,看到他脚手都抽筋了,我马上跑出来把他扶在沙发上。”

 

       当时陈桥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诊断:“吸毒过量。”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留住陈桥的生命。同时灌阳县公安局民警也来到医院为陈桥做了尿检,证明他曾吸食毒品K粉,医院也认定陈桥是过量吸食K粉而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的。这是灌阳县第一例未成年人吸毒死亡案例。

寻求解脱坠入深渊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汕头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10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

 

       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看了这些故事你有何感想呢?吸毒青少年大多有辍学经历,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父母疏于管教,这些孩子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很容易走上吸毒道路。毒品预防教育的缺失,甚至是基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年纪轻轻就陷入莫大的危机。

 

对于青少年应如何防范毒品,应做到“十个不要”

 

        不要吸烟;不要因好奇而吸毒;不要盲目追星、赶时髦、贪图享受去吸毒;不要结交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不要为寻刺激、冒险去吸毒;不要相信毒品能治病的谎言;不要为了摆脱烦恼而吸毒;不要听信吸毒者的话;不随便接受他人递送的香烟、水果、药物、饮料等物品;不要在吸毒场所内停留。


  让我们对毒品说“No”的同时,也要对毒品预防知识说“Know”!

>> 返回
在线调查
专家答疑更多
北京矫治戒毒  中国禁毒展览馆  626传媒 
国家禁毒示范教育基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影视中心
支持单位:强制治疗管理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 义务法律顾问:北京市华伦律师事务所 刘子华律师
©2014 626tv.com - 京ICP备130333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74号

分享: